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豆瓣评分:暂无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又名:奥林匹亚1:民族的祭典 / 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主演: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类型:纪录片 年代:1938
地区:德国 发布:2024-12-26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介绍


关键字: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编剧:莱妮·里芬施塔尔
语言:德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 日语 / 葡萄牙语
影片别名:奥林匹亚1:民族的祭典 / 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有如英雄史诗般气势恢弘,堪称影片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争议的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在拍摄本片时得到希特勒的全力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可以说空前绝后。影片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巅峰。同时试图以歌颂年轻男性躯体之美以及运动的威力来宣扬纳粹精神,被认为是一部纳粹唯美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从此永远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本片分上下两部,由《国家的节日》和《美的节日》构成。

第6届威尼斯电影节墨索里尼杯 最佳国际电影莱妮·里芬施塔尔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豆瓣热评

  • 开篇是建筑—雕塑—人体的蒙太奇,展现出一种奥林匹克本质从神向人传递的过程。希腊神庙暗示着奥林匹克是神明的仪式。人体雕塑代表着奥林匹克的本质就是人体的力与美。而之后的男女运动员裸体的镜头分别展现了这种力量和柔美。接着代表奥林匹克艺术本质的圣火从雅典一直穿的到举办地柏林,叠画镜头产生了一种电脑特效般的真实美感。不断出现的越来越高的跳高栏杆,不断飞得更远的铅球,终点前加速的运动员,展现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但运动员掷铅球时分慢镜头下的力量感,仰拍视角下跳高运动员的英姿,长摇镜头下运动员腿部的残影,更多的向我们展示出一种人体的力与美。马拉松片段甚至直接出现了运动员的肌肉特写。德国运动员的欢呼镜头、特写、颁奖典礼长度远超其他国家,暗示了雅利安人要优于其他人种,达到了政治宣传的目的。
  • 神作!!!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导演的美学思想加上体育运动力量的美感,使观众血脉喷张。影片开头帕特农神庙的庄严肃穆为影片定下了基调,奥运火种的传递以及和平鸽展示着世界的和谐之景,纳粹德国的巅峰时期,很难想象几年后的物是人非。影片以田径场中的主要运动为展现,从升格慢镜头展现了人物的线条和力量,田径赛上的你追我赶激情四射,不时的加上观众和希特勒观赛的片段,使观众带入感很强,国家的强盛带动体育的强大,德国,美国,日本都展露头角,影片的高潮在最后的马拉松比赛,显示出了意志的胜利。影片首尾呼应,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强大和奥运会的盛大以及各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奥运圣火和太阳叠在一起仿佛太阳熊熊燃烧镜头,雕塑叠印铁饼运动员的镜头,马拉松比赛运动员们冲线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 里芬施塔尔的另一部代表作《奧林匹亚》(1938),记录了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部影片同样是在希特勒的授权下制作完成,用视觉艺术的手段记录下了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 影片以古希腊雕塑般的质感呈现运动员敏捷的身姿和健美的体魄,及其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美,《奧林匹亚》的开场,将所有观众无差别地建构为女性,其中对于男性身体的美化呈现,体现出里芬施塔尔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的性别意识与视域选择 里芬施塔尔用成熟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把体育竞技表现出诗意浪漫的效果,虽然今天仍不免提到影片申的政宣意图,但是其对体育运动场面的描绘已成为如今运动赛事拍摄的经典和模板 影片意图宣传德国是国际社会里的一个合群成员,进而消除人们对于纳粹侵略的恐惧
  • 5- 长达20分钟史诗气质十足的Op称得上伟大序幕,混沌荒原-神殿残垣-“人”的出现-圣火点燃-传至焦点 (希特勒创意后沿用至今),这一组溶镜蒙太奇在Herbert Windt的配乐里神性庄严。开幕式济济一殿红旗席卷枭首危坐广纳粹礼(甚至法国!),可见第三帝国当时有多chic(。上集由掷铁饼开始主要集中在田径项目,这也是第一届有电视直播的“盛况空前”的奥运,运动、特写、升格、多机位接力沿用至今,而补拍了(?) POV的里芬施塔尔显然走得更远。如今看中段节奏略平-1。 // (与奥同月德军入驻奥地利后3年二战爆发)想到5年后这些飞腾的和平鸽、这些欢乐和睦的人们不知将如何彼此厮杀就......
  • 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实,大气瑰丽,一言以蔽之:人类勇气的赞歌,也正如其名「民族的节日」。从怕特农神庙和古典雕塑的立体线条到运动场上放飞的和平鸽和健美的运动员,奥林匹亚的圣火熊熊燃烧,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看弹幕了解到很多运动员几年后就葬身不同的战场了,繁荣和毁灭就在(人性的)一念之间。最感动的是①绕城的马拉松比赛,拍出了紧张 重复 焦虑 煎熬 希望等等,真的不容易;②男子撑杆跳比赛,连比了五六个小时,夜色下运动员屏气凝神地等待,在月色和火光下冲刺起身、一跃而过四米多高的横杆,拍得很有诗意。想到上周和同学聊天时说到体育和音乐,这俩就是世间不多的美美与共的事物吧,这部里面都具备了!
  • 上下两部开头就是力量与身体之美的赞歌。上部从雅典废墟转到正在掷铁饼的几乎全裸运动员肉体上,下部开头是河边跑步和淋浴。都是希特勒最想要宣传的雅利安人如同古希腊人一般金发碧眼的矫健和优美。上部结尾朝鲜人sun为日本人拿了一块马拉松金牌,影片里用了一段俯视拍脚的片段表现出长跑对体能和心理素质的挑战。还看到一点有意思的东西是那年的撑杆跳一共比了5个小时,从白天到夜晚,没有垫子,运动员们都从三四米高的地方直落沙子上。47分钟的时候出现了那个顶替跳高名将伯格曼的男扮女装运动员Dora Ratjen。
  • 早已超过作为“柏林奥运会纪录片”的表达,而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完美的影像阐述。摄影机穿梭在神庙的遗址间 回溯间那些古希腊雕像在运动 在对望,进而雕像幻化成真实的男人与女人,展现着最原始的肉体之美。 随着圣火的传递一路来到现代的柏林,通过多角度的选取展现身躯不同的线条变化,在升格摄影间将运动员爆发的瞬间凝化成永恒的此刻去凝视,感受运动间的韵律。 精确的匹配观众的反应镜头,以及适时的大远景亦或仰角空镜头带着敬畏之感衬托出现代人造物的宏伟庄严。 ——古老的精神/现代的造物
  • 在古罗马的浴室里,贵族进去时经常让一群仆人围着自己,因为裸体状态下的自己会显得不如肌肉得到锻炼的平民战士。通过追求肉体的健美弘扬种族意识形态会在奥运会上失败,因为黑人的肉体在短跑等项目上也会爆发出很强的竞争力。但现在的奥运会毕竟只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表演的民族节日,被剥夺的劳动者的肉体也不像古代的平民战士,更不如能够在健身房里锻炼自己的资产阶级,肉体在现代已经不能起到某种平等的意识形态作用,对“健康”的追求终究会导向对“不健康者”的排斥。
  • 尚不需论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宣传功能,仅就影像层面而言,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创新性(或是彰显出能使其在电影史上屹立不倒的功绩),对于素材的整合多是遵从体育纪录片的常规模式,而先锋性又显然不及欧洲先锋派在1920s做出的实践。正如克拉考尔所言,《意志的胜利》所呈现的是「虚无主义的胜利」,那么本片恰恰绕过了直陈式的口号,间由狂热的人群、所谓强健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为彼时欧洲的民粹主义招魂,在这个层面上,纪录片的功用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出来。
  • 开头在神庙,健美的男人女人点燃圣火,真的有一种古代奥林匹亚复古的感觉。女导演真是个天才。明明大段的人体肌肉特写 但丝毫不感觉色情,只是觉得很阳刚健美。拍摄手法也非常好。明明是一部纪录片,却给我一种美学电影的感觉。导演现实生活中因为给纳粹工作过,受到迫害,不能产出更多的作品,真是一种遗憾。
  • 气势恢宏,“里芬施塔尔小姐从不缺预算。” | 印象深刻的两处:Luz Long和Jesse Owens的友谊,用月桂树遮挡住胸前日之丸的孙基祯。| 日本的跳高跳远和芬兰的长跑都太强了…… | 在纪录片里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人那么自然地行那个名字都不能说的手势礼,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
  • 唉,从美学角度上来讲真的很出彩,开头那段险些让本精古希腊人流泪…………也很喜欢结尾大家挥动旗杆那段以及最后兀自飘动的奥林匹克旗,中间省略n字……在看这部之前被教授带去了奥林匹克公园参观,但是是真的没有电影里这种感觉。(不过昨天机缘巧合遇上Rammstein在布置演唱会舞台来着)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也许会喜欢这些

逃避者[英语]逃避者
埃尔顿·约翰:永远不迟[英语]埃尔顿·约翰:永远不迟
幸福家庭的光鲜背后:达格家族的秘密[英语]幸福家庭的光鲜背后:达格家族的秘密
京都御所:不为人知的千年之美[日语]京都御所:不为人知的千年之美
日本东海村核辐射临界事故[]日本东海村核辐射临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