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情记介绍


关键字: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乔治·塔布里 / 威廉姆·阿奇博尔德 / Paul Anthelme
语言:英语 / 法语 / 意大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我坦白 / Alfred Hitchcock's 'I Confess!'

屋子中倒着一具尸体,门帘还在颤动,从窗户中看出去,一个神父模样的人匆匆走远。在街角,他脱下外袍,露出自己本来的衣服。他走进教堂,昏暗的灯光中见到一位神父,年轻的神父认出他是教堂管事凯勒,凯勒要求罗根神父为他忏悔。在告解室,凯勒说出了自己谋财害死伊列斯特先生的经过……


  忏情记是电影大师希区考克最强烈、邪恶黑暗的故事,述说内心心灵混乱和外在身体的危险的故事。罗根的道德危机透过蒙哥马利强力精湛表演而扣人心弦。奥斯卡金像奖四次入围提名的蒙哥马利克里夫穿透人心的锐利双眼和沉思忧郁热情风迷了所有观众,他成为演出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奥斯卡得奖人安贝丝特和卡尔共同主演,担任事件关键人物和警方监识人员角色,两人努力为罗根洗脱凶杀案指控,却反而将他推入更深渊的陷阱里。海瑟饰演教堂司事--真正凶手--奥图凯勒成为希区考克式恶徒之一,表演出完全讽刺毫无悔意的恶魔形象。


  影片部份在魁北克拍摄,主要地点特色是城市的旧传统,忏情记剧情渐渐发展到往最高点,真是令人难忘。真正的希区考克风格,你得承认这部电影会让你一直不断回想,无法忘怀。


  忏情记是1902年的剧本,感觉到是取材自真实生活。从电影上映后这些年来,有几件关于本片主题的真实事件已经发生。希区考克早年受过严格耶稣教会的教育,导致他想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关于牧师必须发誓,对告解所听到的任何秘密都必要守口如瓶。

第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忏情记

忏情记

忏情记


忏情记豆瓣热评

  • [剧透]现实中,善良无底线的神父已经被恶徒害死了,当他傻傻迎着枪口劝解的时候,恶徒肯定开枪,因为他刚刚在法庭上做伪证,且打死了要说出真相的妻子。基督教肯定能感化多数善良的人,但也有冻僵的蛇,本性难移,一旦醒来就会咬死救他的恩人。原本无家可归的凯勒夫妇被神父救助且平等相待,但人心之恶超出想像,凯勒先偷钱行凶杀人,向神父告解后担心对方说出去,夫妻俩共同嫁祸恩人,导致他被冤屈,差点定死罪。或许为了安慰观众,众口铄金之际,凯勒太太醒悟,凶徒开枪之际,警察射击在先。由于神父一味遵守教规为凶手保密,导致又有两人被杀,自己也几乎丧命。一直为他辩解不惜损失名誉的女人终于被他无原则的隐忍所激怒,决绝离开。感觉希氏是憎恨这种教规的,神父在道德两难的困境下,其刻板教条、优柔寡断、盲目信任的行为实在害人害已,祸患无穷
  • 豆瓣希胖20部电影里好像没有这部,感觉豆瓣有的时候真的有大病,这部完全可以进20大!蒙哥马利一身修身的修士服,那窄窄的腰,那平坦的小腹,太制服诱惑了!其实这个时候他有点老相,但是又有点美人迟暮、脆弱感,他的脸总是让人忽视他的演技!扛得住所有特写,把修士不能背弃信仰说出别人的祷告词,扛下罪责,一直担心他到底会不会被执行,最后陪审团站在了他这一边。OE汉斯的表演真是让人细思恐极,他把一个鲨人但毫不知悔改甚至冷静栽赃给无辜者的犯罪者诠释得入木三分啊!其实这部要是修士被判刑,可能更黑色更经典更意蕴深长。但是商业片肯定不能这么搞,只好让鲨人者老婆良心发现,被鲨人者误杀后,恼羞成怒自取灭亡了!已暗示鲨人者是谁,然后全篇就在讲述能不能找到真凶,修士能不能躲过一劫,编剧太会讲故事了,导演也太会营造氛围了!
  • 1953希区柯克1.庭审剧+悬疑片,但案件真相始终是可知的,重点在于真相将如何揭示,这点可与《坠楼死亡的剖析》形成对照 2.镜头语言有强烈的道德指向:办公室内警探的诱导;正式法庭上,神父在被告席,镜头却不断切入观众席;最后一场逆光微仰的角度下,神父独自一人迎着枪向前 3.二战后的印记,分别的情人,交杂的语言(法国人皮埃尔德国人老夫妻),受创伤的退伍军人转向宗教,毫无悔意的邪恶德国人奥托(这个设定和《rope》里的同性恋人凶手,都是现实中很难存在的扭曲性格、又折射出现实中最主流的时代偏见)4.希胖受自己在教会的经历启发,但在这部中凶手行凶与confess的动因等关键人物心理都不够有说服力,像篇先得出结论才动笔的社科论文
  • “错误的人”基础上又加上了“农夫与蛇”情节并注入了宗教元素。 开头结尾的仰拍教堂逐渐推进,有种庄严的凝滞感。 开头随着箭头指示镜头移到一扇窗户,而再一推便可看见底下赫然一具尸体,镜头一拉发现窗外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距离之近只要往里一看就可得知凶杀,张力十足。 联系凯勒忏悔的前后变化,不由得引人思考是否忏悔就是罪恶的转移?本片主要矛盾即是宗教原则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冲突,在两种体系之下,究竟该首先服从哪一项,这都是本片探讨的主题,而有意思的是,陪审团宣布结果时,背景却是十字架。 回忆中女主走下楼梯时整个镜头的倾斜本身就透着一股要倾覆的感觉。 希区柯克这次出场好早。
  • 在希老师的电影宇宙里,over-dramatic和自然流露的悬念之间有一个巧妙的阈值。当超过了这一临界点,再精妙的情节也会沦为不可信的phoney外壳--这一范畴里的影片往往都是根据戏剧改编的比如《怪尸案》比如《怒海孤舟》--证明了影像构成的任何因素都是决定性的,夸张的内容=沉重变异的现实。加之宗教真正成了显性角色后总有因果报应这种明确左右悬念的因素,于是疑惑又变成了肯定的回答(和《伸冤人》同样的问题)。Monty被呈现得如此精彩的原因——他自始至终的沉默构筑了绝对意义上的神圣与正义。
  • 想起布朗神父也里面凶手也会利用忏悔保密原则让神父对关键信息闭嘴。秘密就是要用来传播的嘛,憋在心里不憋死了(笑) 没有明说的德国移民心理变化的暗线也极其现实可怖,在这个特殊时代下,德国佬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不明着展开也能窥见一斑。 无法接受真实的人就会构造一条异于常人的逻辑链。可悲的是,一遍遍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最后也只能说服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觉得有道理。 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个毛病,三段式电影前两段氛围感悬疑感拉满可以称为满分,末尾段开始大团圆上价值观包饺子勉强及格
  • 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希区柯克的电影体现了一种“罪恶感转移”的观念。 教堂管事在实施谋杀以后找到神父忏悔,而他实际上是神父的欲望实在界的人格化。他帮助神父完成了欲望,由于交易的等价性,神父需要在法庭上保持沉默。希区柯克不可能满足于一个错误(力比多亏损)的结局,所以他让罪恶感第二次转移,管事的妻子继承了神父的罪恶,并且由她的死引出了道德形式的完成——在真相大白后,管事死在神父的怀里,这也预示着人与欲望实在界的最终合一。
  • 最后几分钟人物内心相互投射,以至于要停下来看看每个人所说的究竟是他人还是自己。相信神在的人,终究会变成脆弱的羔羊,任人宰割,因善助恶,直至业障尽销;不信神在的人,是因为不信神在还是无神施救,是因为生来便是脆弱的羔羊,受尽宰割,因弱生恶吗? 善恶之间,剑拔弩张的是人物内心的冲突。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内心搏斗而真正地去相信什么,但善恶之间也并不是什么零和博弈,大路从来不为赢,它包容一切,它就是一切。
  • 看的人憋屈,神父敬业到缺乏人性了。一开始我以为犯人的老婆在引导他杀死神父,结果夫妻俩像没事人一样正常生活,最后看神父可能要背锅才想到把杀人时穿的衣服偷塞进他箱子里栽赃嫁祸。神父的初恋也是个搅屎棍帮倒忙的,就这么可疑的情况下,陪审团还能判无罪。然后面对出庭后被群众围攻的神父,真凶老婆突然想自曝,被真凶当众枪杀。这是目前看的希区柯克唯一烂的一部。但神父真心挺帅的!
  • 极复杂的作品,真理的澄清令希区柯克发现了令真理被隐藏的轮廓,因此每一个镜头都指向了其对角,没有任何符号是安全的,同样也没有犯罪证物,即便宗教也被剥夺其信仰的权威,直到影片结尾重新为自己正名。作者的道德或许不只在于揭露权力的黑暗面(无疑有朗的风貌),而是让人物的话语成为其为自己说话的方式,而不仅是提供“证词”,后者是脆弱且不道德的,而前者创造了电影。
  • 并不是舞台引发了戏剧语境。希区柯克在忏悔室和舞台之间设置了对立,前者是彻底的秘密之地,后者则是公共场所,一切秘密将被毫无保留地提出,在整部影片中观众不得不承担这一对立,直到结尾的舞台如释重负。这同神父的立场实际上重合了。某种知识被托付给我们,但在舞台之前它是无处安放的。我们早就知道真相,但是只有在舞台上真相才被“合法”地提出,被编入影片的象征系统
  • [4]"I Confess"的表意是忏悔,而这个动作最真切的目的其实是罪恶感的转移,只有这样,在我们明知凶手是谁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以看待嫌疑犯的视角来对待神父。没有人在意忏悔之人到底是真正地信奉上帝,还是为了宽慰自己,旁观者更在意的是如何能让一个"看似高洁的"人落下神坛,尽所能地揣测,哪怕是捕风捉影。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也许会喜欢这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汉语普通话]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告别紫禁城[粤语]告别紫禁城
铁轮[日语]铁轮
别怕,别怕[英语]别怕,别怕
热血教师[英语]热血教师